第九十一章 重重一击 (第1/2页)
虽然自上而下一直提倡依法治国,但在眼下人治依旧是中国最主要的治理方式。
中国社会的治理是金字塔模式,只要塔尖的顶端人物一发话,下面构成塔身、塔基等各级官员就会一一照办。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效率很高,令行禁止,但现在韩皓就得为这样雷厉风行的好处而买单。
加入WTO融入全球化已成为中国战略性国策,苦练内功增强国有资本实力以应付全球资本围猎就成为国家最高层关注热点之一。抓大放小,迅速重组国有资本把控经济命脉产业,从而构建起抵御全球资本入侵的坚固防线已经成为最高层共识。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大型国企开始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超国民级别待遇。在这个观念指导下,主管经济全局的常务副总理发话,要以国企为主导,当务之急优先建立一批大而强的国有企业龙头代表。至于民营资本进入经济命脉行业,国家将暂不考虑。很不幸,汽车行业就是国家瞄准做大做强的关键领域之一。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汽车巨头冲击,国家甚至考虑把一汽、二汽、上汽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型汽车集团参与世界的竞争。这个设想不是流言,真正已经到了最高层的讨论层面,只不过在国内几大汽车巨头集体反对公关下不了了之。
因此,在高层讲话吹风出来后,华夏厂近期想从三菱引进微车的项目无形中被判了死刑。至少三年内,中央层面都不会允许这样的项目进来干扰到国企改革做大做强的战略实施。
中国经济大管家发话,下面自然无条件照办,清理三角债整顿全国金融市场开启分税制改革,为副总理赢得了巨大威望,全国上下都为其铁腕手段而折服。原本依照流程还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出结果的项目,现在一个礼拜不到就得到了否定的裁决,华夏厂的申报不出意外被打了回来。
经过好几天不懈努力争取,韩皓依旧迎来了事不可为的结果,他之前信心满满的造车之旅还没有起航就遭遇到来自不可抗层面风暴的摧毁。
得知了华夏厂国内申报的结果,加之三菱在国内合作伙伴的阻挠,三菱方面以华夏厂违约为由主动终止了双方的合作计划。
“华夏摩托进军汽车计划折戟,一代商界才俊是否马失前蹄?”
在国内发行量极大的经济报纸刊登了一篇文章报道,对华夏厂的遭遇进行了报道。文章中对华夏厂造车的实力进行了详细分析,无人无设备无技术,宣称国家的决策避免了社会资源无谓浪费。
这篇文章其实作为企业公关外包负责的程凯,早通过朋友关系得知了其负面方向报道。为此他特意寻找到该报社经行公关,以承诺投放一定数额广告名义,希望报纸撤下这篇文章。
“无关利益,只为事实,我们只是实话实话!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分析,你们华夏厂想造车都是希望渺茫的事实。不单是撰稿记者,还是我们编辑团队,都觉得文章方向没错。媒体有权力也有责任,把事实真相对广大民众公开。”
报纸的总编辑坚决拒绝了程凯的公关,亲自签发了这条稿件,因为他们真的坚信华夏厂造车是一条不归路。
文章一见报,引起了更多媒体的关注,他们纷纷派人前来虎山要求采访,看看这个在摩托车领域崛起的新贵到底如何回应媒体质疑。
韩皓为之倾注了将近一年时间的微车引进项目正式宣告失败,被韩皓以丰厚待遇挖来的汽车人才一时间也人心惶惶,到底华夏厂造汽车的项目是否继续进行。
“凌厂长,咱们工作是否还继续进行,说实话弟兄们心里都闷得慌。”
作为从一汽出来的团队,原本对和三菱合作满怀期待,现在突然得知了项目终止的噩耗,尤其厂内上下传闻华夏厂可能砍掉汽车项目,将来专心立足于摩托车领域深耕细作,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忧心忡忡。
汽车场地依旧在施工,聘请的就是曾经承建了一汽大众厂房的设计院负责,基本厂房就是比照大众标准。以凌云智为首的汽车团队,虽然工作还是进行,但明显依旧能感觉到大家有些心不在焉。
今天在工地上,终于有人忍不住向一直作为主心骨的凌云智发问。他们私下也传阅了刊登在报纸上对华夏厂报道的文章,虽然文中所用资料不准确,但文中眼花缭乱的分析以及国外经验横向比较参考,实在唬得大家心里发慌。
当初从一汽毅然南下,就是为了造咱们中国人自己汽车的梦想。现在是刚放下枕头准备,就已经有人来掀了床板,连觉都睡不了何谈做梦。
“干好咱们该干的事情,造车如果那么简单我们还会来这里吗?尽人事,听天命,小韩厂长为造车奔波大伙心里都有数。国家现在不允许,将来说不定就松口了。”
虽然嘴里略显轻松,但凌云智内心却没有他表现出来合拍,现在的他也找不到韩皓身处何方。
与此同时,海州市政府大楼一处会议室内,烟雾弥漫,桌上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一旁赫然坐着两大市领导。
华夏厂和三菱的合作项目正式终止,海州市为此前期投入了大笔财政资金,光是征地三通一平的费用就以亿计算,还特意挪用了其他政府项目财政资金。原本想左手换右手,市里财政资金先垫付,然后等银行贷款下来再填平账目。现在银行方以政策风险太大总行拒绝批准为由,撤回了一早承诺的贷款资金,这让原本财政算是正循环的海州市政府一下子陷入到大额亏空之中。提句不好听的话,过不久说不定海州公务员工资都发不起了。为此,海州市两大领导特意召集了各核心部门手下开了一个闭门会,商议如何应对即将出现的财政危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